首页 > 正文
著名舞蹈家吕艺生:“舞蹈进校园”,引领中国教育新变革
2016-03-15 10:01:35 点击: 调整字体
两会声音:校园舞蹈的春天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校园舞蹈网两会特别报道)
“舞蹈进校园”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同样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舞蹈界大咖们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校园舞蹈网共同对舞蹈界十三位大家进行了专访。
著名舞蹈家、美学家、北京舞蹈学院名誉院长 吕艺生
年近八旬的吕艺生,在卸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的这段退休时光里,依然始终心系舞蹈教育。从2011年开始,他花费两年时间开展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研究成果直接促成了“舞蹈进校园”项目的落地。期间,吕艺生远赴美国考察,发现了中美舞蹈教育的异同,带回来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在他看来,校园舞蹈与专业舞蹈教育有很大不同,这将引来人们思想观念、教师培养模式和舞蹈课教材的全面变革。校园舞蹈课不再单纯培养技能,而是要着重培养五大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将作为首要目标。
吕艺生教授获中国好教育——2015中国舞蹈教育(中小学)年度人物奖
“舞蹈进校园”具有里程碑意义
见到吕老,他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成果丛书《素质教育舞蹈》,洋洋洒洒100多万字,历时两年时间著成。北京市教委正是根据这个研究项目,最终决定让“舞蹈进校园”真正落地,2014年率先在全市5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
“2014年,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吕艺生说,它结束了舞蹈教育仅面向特长生或艺术社团的历史,中小学终于有了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课,极大地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吕艺生认为,面向全体学生与少数专业人才的舞蹈课,是不一样的,这也正是开展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的原因。“在北京舞蹈学院,专业学生每周至少上5节舞蹈课,这在中小学是很难实现的。一周也就上一次课,很可能只有40分钟。拿着专业教材给中小学上课,必然是行不通的。”
《素质教育舞蹈》丛书是用“课例”的方法做教材,培养新型舞蹈教师。他们与专业舞蹈教师有很大不同,最明显的一点是:既能教男生,又能教女生。
“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并不轻松。”吕艺生说,现在的情况是男教男、女教女,造成了非常严峻的后果。幼儿园几乎都是女老师,所以幼儿园的舞蹈教育都是女性舞蹈教育,男孩子不愿学,打小就产生了“舞蹈不是男孩儿学的”这样一个刻板印象。于是,到了大学招生时,报考舞蹈专业的女生占了绝大多数,男生极少,部分学校甚至招不到男生。“这是我们原来的舞蹈教育造成的,最终又按照这种方式教育下一代人学习舞蹈,恶性循环。”
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新型舞蹈教师,同时形成全新的师生关系。“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就意识到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遗憾的是,这很难实现。”吕艺生说,这一难题终于在“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的过程中有所突破。《素质教育舞蹈》丛书里使用的“课例”,把所有环节都交还给了学生。从表面上看,老师的任务少了许多,变成次要地位了,但是最终老师都明白,这些环节都是他们设计的。如果不是老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实现。
吕艺生教授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
校园舞蹈课着重培养学生五大能力
专业舞蹈课主要是训练技能,但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后,“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将作为首要目标。
在吕艺生看来,舞蹈课所能做到的,是提升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是观察模仿。“学习舞蹈是需要通过先观察、再模仿来完成的。”通过这项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自然也就有了观察社会、观察他人的意识,不再我行我素。
第二是即兴表现能力。这也意味着,进入校园的舞蹈课,不再是过去专业舞蹈教育的模式,老师每天计划好要教哪些动作,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表达出来。
吕艺生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有一个课例叫《柳》,先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姿态,然后把自己当作一棵柳树,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柳树的姿态。伴着老师的描述,每个人都展开想象,自己这棵柳树是怎么运动的。“春风来了,草变绿了,柳树的枝条上也发出了嫩芽。微风吹来,柳枝开始微微摆动……天阴下来了,起风了,风越来越大,把云彩也吹过来了……突然,一声春雷震耳欲聋,暴雨来了,随后狂风大作……”起初,孩子们微微摇摆,后来,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但唯独有一名男生,在“狂风暴雨”来临时,站在地上纹丝不动。即兴表演结束后,老师问他:“刮起狂风,你这棵柳树为什么一点都不动?”学生答道:“我这棵柳树是非常坚强的,不畏风暴。”这就是学生创造性的表现,把树人格化了,受到老师的表扬。
吕艺生认为,舞蹈课还能提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综合与融化、创造与求新的能力。
在美国,交流合作能力是培养领袖的一项必备条件。但是在中国,很多课的基本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交流的机会很少。对于舞蹈课来说,“分组创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三四个人成为一个小组,你很快就会发现,这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没多大功夫就出现了一个小领袖、一个组织家、一个发明家,还有一个参与合作的群众。这个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相互了解、互相尊重的创造,少不了沟通合作。
分组创编完成后,会安排各组展示环节。展示前要说明,你们这个组想要表现什么,这个内容形式是怎么想到的。有一组说,我们表现的内容是“精子与卵子的运动”。老师一听,非常惊讶。怎么会想到这个呢?原来,这个班刚上完生物课,学的正是这个内容。于是,综合与融化能力也就体现出来了。
吕艺生教授在江西护理学院授课
文化课与艺术课,让学生左右脑同步开发
在开展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的过程中,吕艺生曾于2012年赴美国纽约考察,带回来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他看来,美国舞蹈教育的历史算不上悠久,因此也就不存在专业舞蹈与普通教育的区别。舞蹈纳入核心课程,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的,推动起来难度并不大。
但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普通学校没有大众化的舞蹈教育,只有专业教育。几十年下来,人们产生了偏见:跳舞不是所有人的事,只有少数人能够胜任。这也并不奇怪,舞蹈院校招生时,首先要考核学生的形体,甚至规定下肢要比上肢长多少厘米。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不具备条件,自然就形成了跳舞与普通人无关的印象。
虽然中美舞蹈教育所面对的现实情况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值得关注。“在美国普通教育中,舞蹈教师同样十分匮乏。”吕艺生说,美国纽约州学校里的舞蹈教师数量只占10%,2012年北京市中小学舞蹈教师的数量也处于10%左右,“起点是一样的”。
如今,转变思想观念、培训新型舞蹈教师、编写舞蹈教材,都已经提上日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预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达到美国舞蹈教育的程度,而且拥有自己的特色。”吕艺生表示。
在他看来,随着“舞蹈进校园”项目的持续推进,中小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因为在学习文化课的过程中,孩子掌握的知识十分丰富,左脑得到了大面积开发;与此同时,孩子接受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右脑也得到了开发,这将向全面发展又迈进了一大步。(图文:舞界)
吕艺生教授应邀在西北师大作学术报告
(本文系中国校园舞蹈网独家采访原始获得,版权归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和中国校园舞蹈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中舞联盟订阅号(bjzwlm)
看中舞联盟更多精彩内容
上一篇: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斌:多方协力,营造舞蹈教育健康生态
下一篇:专访全国政协委员王小燕——实现艺术脱贫 责任在肩 执着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