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关注“中美中小学舞蹈教育思辨”甘肃兰州站活动 专访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院长邓小娟
2017-07-03 10:41:43 点击: 调整字体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院长邓小娟:德艺并进·文舞相融——高等舞蹈专业教育人才的特质
西部边陲,黄河之滨,百年师大临水而居。母亲河畔,舞蹈学院年轻希翼。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院长、甘肃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邓小娟教授,历经16年的办学与发展,以心浇筑,以“舞蹈文化人”的名义,凝结了一个学科、一个团队共同的成长历程,对于高等舞蹈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追求有着自身的定位和思考。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一步步走来,感概万千。日前,由全国学校美育联盟作为支持单位,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小学舞蹈教育委员会、中舞联盟(北京)艺术中心、西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中美中小学舞蹈教育思辨”甘肃兰州站活动在西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中国校园舞蹈网记者专访了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院长邓小娟,通过她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的真知灼见,她分享了她多年舞蹈教学及学术研究上的感悟与心得。
●知识储备 超级链接
此生注定,邓小娟要与舞蹈教育结缘。与其他舞蹈文化人所有不同,她中专毕业于幼儿师范教育专业,以舞蹈特长师范生保送到师大,在中文、教育、音乐三个专业中选择了教育。大学期间,她代表学校参加甘肃省大学生音乐舞蹈、艺术体操各种比赛。在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更多涉及到的是艺术活动方面。大学毕业留校在团委做文体部长。她告诉中国校园舞蹈网记者,她四年大学完整的教育就好像电脑的储存机制一样,实现了一个非常好的超级链接。加之教育学的专业背景,她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冯双白先生的硕士研读经历让她难忘。2001年8月学成回到兰州,协同当时的校、院两级领导共同筹建了舞蹈系。9月开学,作为全校唯一一个专业性的艺术类教师,带班第一届45名学生。邓院长说,“时至今日,我自己在成长,学院在进步,我们的每一步都是在往上走的,都是一直在传递一种正能量。现在回望,得感谢中专时候的全面学习,造就了良好的艺术修养,使得我能够轻松地驾驭大型活动的策划。不管以后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只要有良好的知识背景,在需要的时候,都能像电脑的超级链接一样能够很好地运用。”
●坚定信念 坚韧前行
这一路走来,有收获也有辛酸。不论学科建设还是大型活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邓院长心中始终只有一个信念——坚持“对事不对人”。她始终坚持把事情做好,不是针对哪个人怎样,“我们是一个团队。而在未来的道路中,觉得比较难的倒不是应届生的困难,而是师资队伍的成长。”邓小娟教授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目前,学院教师队伍都是硕士以上学历,现在也有读博的教师,她希望大家在高等教育的平台中能把眼界放宽一些,站得更高些,方能看得更远。
●注重个性 因材施教
在舞蹈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舞蹈专业技能的提升与理论知识的巩固二者需要平衡。在邓小娟的成长历程当中,大学毕业以前确实是比较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升,而对理论学习的修养认识不足。或许是因为她是从事技能表演的,会觉得技能是第一位的。后来,观念逐渐转变,在工作当中想要打破这个困境去创作时,就会体会到文化理论的修养是特别的重要。所以对学生,她觉得一定要把每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去,人天生是有共性的,但人最大的区别是个性差异性。在共性的基础上如何使得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特性是很重要的。“对于学术型研究生,我一直要求他们理论和实践并重,理论的学习是必须的,但不能丢了实践,实践走的越远,身体的体验会越来越淡,就会打擦边球。比如舞蹈艺术是个圆球,那么理论的学习就是对圆球的填充和深入渗透,将其变成一个实心球,而不再是一个虚心球。而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舞蹈技能比较好,我们会鼓励他们学习编导,从而施展其表演才能。而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大纲完全不一样,学术型的要求3万字以上的毕业论文,他们除了自己上课外,我们还安排有给本科生上课的机会,从而在巩固理论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而专业型的研究生按要求是5000字以上的论文写作,每一年都要有舞台汇报演出,这两者是一个不同的培养层面。所以,我一直在提倡他们要做一个复合型的全面的人才,要具备双重能力,但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
●完善知识结构 拓展思维深度
舞者的创作源泉需要灵感,如何培养与提高研究生的创作敏感度?邓小娟教授认为,舞蹈起源于古老的民俗生活,而现代的舞蹈艺术创作也源于生活。要提高学生的创作敏感度就要增强自身对生活的体验,说到底,这也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问题。除了专业课的学习,针对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民间风俗和缺乏生活体验的问题,学院会经常组织他们去民间采风,引导学生查阅古籍,通过史料、诗词等加深学生们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同时,大学的人文综合背景也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学校也有不少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和与地方风俗相关的课程,比如敦煌学、陇右文化、回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等,这些都可以为舞蹈学子的表演做美的艺术引导和深厚的人文积淀。
●德艺并进 文舞相融
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对于舞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追求,邓小娟院长有独特的定位。大学的重要使命是人才培养。大学舞蹈学科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标准应建立在美育基础上的提高与创新,应以高等教育科学、艺术科学为基础,根据现有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舞蹈艺术人才内涵式的发展。西北师大舞蹈学院“德艺双馨,文舞相融”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涵盖与体现了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需求的本质。历经16年的办学与发展,邓小娟院长认为,对于高等舞蹈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追求有自身的定位和思考,应具备以下特质:
1、阳光之面。通俗而言,就是健康、温暖的笑脸。如古人所言“因喜悦而开颜”,出于内心,呈现于面容,是直面生活,应对生活的健康心态的外在表现,具有跨越国籍、民族、宗教、文化的作用,同时是高等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优雅之体。经过长期科学训练基础上形成的匀称而优美、高雅的形体。舞蹈专业学生通过数年的训练与塑造,跳舞的经验充分唤醒了个人的运动知觉,形成了个体动觉的敏锐,体型的线条与感知的清明,构成了舞蹈学生与众不同的优美举止和正确的体态习惯,同时,舞蹈的训练过程促进了学生感受事物的有序性,从而提高了学习与办事的能力,为其优雅肢体注入了速度与活力,是美的能力的具体体现。
3、完全之脑。之所以提出“全脑”的概念,是针对舞蹈专业教育注重技能知识,轻视文化知识和通常人们印象中舞蹈者“有技术知识,没有文化素养”“半脑人”“泛舞蹈人才”而言。文化素质教育的独特的品质在于融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教育于一体,在大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文化素质的拓展性,文化活动与文化实践环节的统一性。
4、感恩之心。舞蹈专业学生建立在真、善的感悟基础上所理解和表现的美,其根源是对于客观物质属性的美以及精神世界的美的探索,这一过程的体味与结果的表达,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恩之心,无论是将生活艺术化或者是将艺术生活化,对人类身体及动作语言“身心一元化”的探索,包括最终肢体语言所传达的真善美的情感,对于舞者及欣赏者而言,完成了感恩心灵的自我塑造与传递,由此,渗透刻画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对于人及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结构意义。
5、创造之人。舞蹈艺术的欣赏、表达和创作都离不开人的心灵和思想的身体,身体的经验则是人类认知和记忆的重要条件,是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基础,而人的心理活动则来源于人对世界的体验与认知。舞蹈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对外部世界经验的积累中,建立起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与控制事物的能力,并将自身对舞蹈动作的内在体验和造型设计形成韵律化的意象,形成一种“内视”。在此基础上,结合不断熟练的规定动作,从而形成新的意义上包括感觉、注意、认知、情绪以及运动等系统的统合,产生了个体与群体的创新行为与意识,这种意义上的创新,在高等教育基础上,人的综合智能的充分调动和运用,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21世纪的高等舞蹈人才,强调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作为人的价值及尊严,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并期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形成个人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与我国高等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相一致。
●角色定位 态度定位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邓小娟院长参与了各种大型节目的策划与编导,如曾担任甘肃省第27个教师节暨颁奖晚会的总导演,西北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总导演等活动,在现场实践的过程中,她与学生们亦师亦友,并且连续两届被评为学生心目中“我最喜爱的教师”,她说做老师要分清课上课下,明确角色定位,是和学生们关系融洽的关键所在,明确角色定位和态度定位。艺术系的学生们往往以感性的思维看待问题,所以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往往比其他人更为直接,更为率真。生活中学生大多都叫邓院长为“邓妈”,课下的相处是特别轻松欢快的,在一起开玩笑基本没有大小,但是上课或者排练的时候,有一个人有问题,所有人从头再来,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因为假如我们不在乎,但是观众会在乎,所以演出的时候必须严格要求。此外,舞蹈动作必然要模仿的惟妙惟肖,才能更好诠释舞蹈的精神涵义。同时,学生们在舞台上与生活学习中所散发出来的蓬勃朝气与阳光自信,也给她的教学带来了青春的活力和乐趣。
●大学是踏板 是起点
时光流转,每年7月,都是学生毕业的季节,邓院长对于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与一般学院的院长有所不同。邓小娟院长说,因为她学教育,博士方向是高等教育。一般学院的院长都希望学生能在本专业越走越远,越深越好,而她觉得大学就是一个起点,就是一个踏板,大学对于人的培养确切的说是一个完人的过程,怎样把一个人智慧化、完全化的成熟过程。“我中专时喜欢舞蹈,本科学教育时我以为我要与艺术告别了,后来又走上了艺术教育的道路,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始终可以跟舞蹈像恋人一样平行往前走,而且我不惦记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就会惦记我,我是幸福的。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和知识结构的完整,一种对于社会和环境的认知。学生毕业以后,假如能继续从事舞蹈专业方面的工作,那是最幸福的,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生毕业以后可能不再是一个舞蹈人,但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舞蹈经纪人、舞蹈传播人或者文化传播人,他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立学校,或者利用艺术思维步入金融界、政界都可以。学生只要能做一个适应社会,能够被社会承认的人都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从事舞蹈专业。只要能够用大学所学,赢得社会的承认,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就好。”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舞蹈之路上走了这么多年,邓小娟院长最想对心中的舞蹈说,舞蹈之灵魂在于‘肢体语言的艺术’,即以肢体的语言艺术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对于社会、对于生活的种种感悟。对于舞蹈,我这一生肯定是摆脱不了了,我放不下我自己,就像诗里写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她愿意做的一件事。她告诉中国校园舞蹈网记者:“我们能有今天的一些成果,很大一部分并不是舞蹈本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学校给舞蹈提供的平台,我们的这个专业是西北地区第一个舞蹈的本科专业。我们用10年做完15年的事,最感谢的还是历任学校领导给我们的支持,给我们提供了可以施展的平台,我会好好珍惜。”
邓小娟院长说,舞者,你用柔软的躯体,诉说生命最真的定义;舞者,你用无声的语言,表达人类最后的归宿。你是岁月的见证,在百余年的沧桑中,挥舞彩练,描绘大道西行的磅礴;你是文脉的传承,在新世纪的乐章里,舞动青春,托起明天激情的梦想。邓院长对于舞蹈的热爱和追求,对于知识结构的完整储备使我们深受启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一种怎样难以割舍的情愫,也盼我们对于自己所追求热爱的东西也有着这般执著!
【邓小娟简历】
邓小娟,中共党员,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与舞蹈教育,兼任甘肃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高级考官、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陇东学院兼职教授。在学术与科研方面,承担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项目4项,在《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中文核心期刊9篇。专著、合著、主编书籍4本。在全国、全省各类舞蹈大赛中,获文化部奖励6项,甘肃省奖励22项。【中国校园舞蹈网记者 舞界 甘肃兰州报道】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中舞联盟订阅号(bjzwlm)
看中舞联盟更多精彩内容
上一篇:《校园舞蹈的春天——中美中小学舞蹈教育思辨》活动甘肃兰州圆满收官
下一篇:历史性的跨越——中美中小学舞蹈教育的“思”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