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由“教学者”转为“助学者”——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李颖的人才培养观
2017-07-06 02:04:22    点击:    调整字体

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李颖,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主要演员,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先后主演《天边的红云》《石头·女人》《妈祖》等多部全国、全军获奖剧目、舞剧。2008年底,李颖担任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一职,并作为舞蹈学科带头人,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舞蹈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之中。

861A2353.JPG

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李颖,曾任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主要演员,10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先后主演了《天边的红云》《石头·女人》《妈祖》等多部全国、全军获奖剧目、舞剧。2008年底,李颖担任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并作为舞蹈学科带头人,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舞蹈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之中。如何协调整合优秀的教学团队,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如何真正“以舞育人”,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这些都是李颖主任这9年来孜孜不倦地摸索和研究的主题。

6月29日,在指导单位全国学校美育联盟的鼎力支持下,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小学舞蹈教育委员会、中舞联盟(北京)艺术中心、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舞蹈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校园舞蹈的春天——中美中小学舞蹈教育思辨》西安站活动,在西安音乐学院成功举行。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李颖作为本次思辨活动的主持人,在会后接受了中国校园舞蹈网记者的专访,畅谈了她的人才培养观——由“教学者”转为“助学者”。

学科建设领头人:“不打嘴仗,把事做好。” 

李颖常说:“不打嘴仗,把事做好。”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的带领下,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学科建设和教学团队愈渐完备、教育品牌和资源优势日益突出。经过9年的发展,舞蹈系现已确立了以“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接通历史,融汇世界”为目标的学科发展目标,逐步形成以“周秦汉唐历史中的乐舞文化”“西北地区民俗活动中的舞蹈文化”“现当代的陕西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发展方向。在李颖教授看来,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作为西北地区第一家舞蹈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应肩负起其应有的责任担当。这份责任是历史所赋予的,身为舞蹈系主任、舞蹈学科带头人,多年来,她和教学团队将这份历史责任视为自己教育生涯中的信念和使命,踏踏实实地探索舞蹈教学思路、总结教育经验和革新教育理念,也唯有踏踏实实地“把事做好”,把学科建设做好,才能树立好西北地区舞蹈教育的典范,才能建立好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共享平台,才能引领好西北地区舞蹈教育的发展与未来。

为了西北地区舞蹈人才培养得以良态化、科学化、创新化发展,李颖认真研究了陕西舞蹈特色学科体系,经过多次团队论证,确立了西音舞蹈系在学科建设上首先要突出“西安”的地缘优势。从周秦汉唐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从丰富多彩的西北民俗文化中、从光彩夺目催人奋进的现当代陕西的红色文化中汲取文化滋养形成舞蹈学科的学术特色。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舞蹈系专业建设目标,制定了以“一基一体两翼”的专业发展目标,其中“一基”为“舞蹈学方向”(基础专业);“一体”为“舞蹈编导方向”(重点核心专业);“两翼”为“歌舞表演方向”“芭蕾舞表演方向”(新兴特色专业),初步形成了“齐头并进、互为给养、互为激发、各具特色、持续发展”的学科专业新布局。

事实上,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学科的布局过程并不轻松,李颖教授表示,这是教学团队在多年来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一方面,要依靠教师自身从每天实实在在的教学课程中积累经验、摸索新路;另一方面,要不断内培外引,组织科研访学活动,努力锻造一支具有创新和实干精神的教学研究型学科团队。因此,在这句“不打嘴仗,把事做好”的话中,可以看到李颖主任9年来默默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她努力构建艺术院校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为打造出西安音乐学院舞蹈学科一流的编导专业、基础舞蹈学专业和新兴特色表演专业而耕耘不辍。

注重人才培养:从“技艺为重”到“育人为主”

2015年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指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把打开人类巨大潜能的钥匙,而这些潜能又能激发创新与创造力,在未来世界教育格局中艺术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艺术教育体系下,以市场为导向和前提的艺术教育机构愈渐萌出,且有愈来愈盛之势。李颖教授就这一发展态势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过去的舞蹈教育以“技艺为重”,培养了学生高超的技术技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育人为主”。她说:“舞蹈的概念不单单是动作与动作的组成,它还应是人们用身体感知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媒介。”这就要求在舞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灌注的不仅仅是舞蹈技术技巧,而更是一种对舞蹈艺术的认知和热情。

李颖教授所探究的内容,的确值得当下舞蹈教育工作者反思。那么如何去具体操作和实践这一理念呢?她强调,首先要明确两个培养方向:精英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艺术家是千人千面的,不能标准化生产。”因此,要发掘学生的潜力和天赋,给予其最适合的培养方案。精英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国内外一流的专业学科,匹配人才培养的国家级水准线;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属于普及型教育模式,要求全面、灵活、自由式培养,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术和自主创作的空间。

其次,是要实行灵活的学分制。李颖教授谈到“艺术家的培养要有活跃的培养环境”,传统的“口传身教、你跳我学”模式必须要进行革新,舞蹈教学氛围必须要活跃起来,不能僵化、呆板,要创造一个充满自由、创新和无限可能的舞蹈课堂。因此,除基础必修课程之外,还应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深深植入艺术实践、学科交叉、机构合作、跨界共享等多种创新型、自由式选课模式。通过这种多维度的互动教学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舞蹈艺术,认同舞蹈艺术对其认识世界、感知社会的有种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多年的舞蹈编导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李颖教授深深体会到身体舞动的力量,在谈及人的身体是舞蹈的物质载体时,她说:“身体有着无限的可能,它可以让我们换个视角去感知万物。身体可以感受到抽象的数学,也可以感知到空间的包裹,除此之外,身体还是情感的外现。”在当今教育理念的转变下,我们会慢慢感知,舞蹈不仅仅是培育一种身体动作的技术与技能,它更是一种交流和表达的方式、通过这种身体上的直接认识,使舞蹈教育的接受者得以理解舞蹈的历史以及舞蹈在社会文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单纯的技艺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精神内涵的探索欲望,舞蹈人才培养也应从传统的“技艺为重”转向“育人为主”的培养方针上来。

 

中小学舞蹈美育教育观:由“教学者”转为“助学者”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中小学美育事业关乎一个民族的文明与发展,也关乎着人类与社会的未来。作为西北高校的舞蹈学科带头人,李颖教授感到自己责任重大。西北地区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区域,西北的高校是西北美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应当为中小学舞蹈美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和先进的教育理念。2017年6月29日,中美中小学舞蹈教育思辨研讨会——《校园舞蹈的春天》西安站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厅举行。李颖教授在此次研讨会上发表了自己关于中小学舞蹈美育的几个观点。

一是树立青少年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她认为,我们拥有深厚的历史、地域、文化资源,这种资源携带着历史积淀的基因与地域文化的特性,我们生活在西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对她充满着敬畏与依恋。因此,想要让青少年美育事业得以良态发展,必须先树立地域文化意识,通过对地域民俗和地域传统的学习,可以让青少年树立家园感和民族自信。另一方面,地域舞蹈文化的传承教育是中小学舞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舞蹈教育者和学习者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

二是个性化课堂的互动教学。李颖教授在谈到互联网信息时代的特征时,认为现代教育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当下,人们通过大数据,通过“慕课”改变了教育实施的场域,“翻转课堂”让人们改变了教育关注的主体,“创客”让人们改变了教育推进的方式,在大数据时代,每一个新鲜出炉的关键词,都意味着一种理念的转变、一种方式的更新。这些个性化课堂的教学可以使原来传统的舞蹈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通过“慕课”“翻转课堂”“创客”等新兴教学方式,使孩子们从封闭式的、被动式地、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的、主动式的、互动式的课堂体验。

三是联合课堂,让教学者变为助学者。当今的艺术课堂与以往单一的封闭式的教学课堂有很大不同,多元化的趋势蔓延在全球的每个角落里。因此,对美育的理解也不能停留在某单一艺术种类的教学上。如在舞蹈、美术、音乐、地理联合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为一棵枯树增添叶片,以艺术的绘画活动为主,并用身体的动作表达一篇树叶的形态和质感,同时用声音表达树叶在不同气候状态中的声效。另一方面,李颖教授认为,在新型的课堂里,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所谓平等,就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捕捉信息和知识点。在这种引导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位置同一化了,老师不再是授课的主体,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客体。这两者都在联合课堂里变为一种身份,学生可以是老师,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在交互学习下,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李颖教授认为中小学舞蹈美育是青少年综合素养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对舞蹈教育理念、模式、方式的探讨,来寻找西部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实现的路径,使人们能够发掘舞蹈教育的独特价值,从而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意方面的核心素养。

主流意识形态下创作观:“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被束缚住的”

艺术家作为社会群体里的特殊群体,往往是跻身于时代浪潮的最前沿的。艺术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当今“一带一路”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导向下,艺术家应持有一个怎样的创作观念是现下舞蹈艺术界都非常关注的话题。李颖教授认为,要看艺术家如何理解和定义主流意识形态这个词,“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被束缚住的。”

首先,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在主流价值的导向下,会自然形成一个艺术创作生态。每个国家都有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要清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一生态下,不可离开。

其次,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下所弘扬的主流文化和主流艺术,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给予了政策和财力的支持。假如国家不宣传、不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家个体是很难承担起这巨大的历史重任的。因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的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集中了优秀的人才、优待的政策、丰备的资金来塑造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人民的意识形态,在特定时期占据主要地位,指导并反映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外,艺术为民,艺术有其特定的历史使命。艺术家的创作不能束之高阁地强调其独特性,还应贴近人民,承担起弘扬主流文化的社会责任。离开人民就是离开社会生活,艺术形象也无法鲜活起来。因此,艺术家也必须要时刻关注到主流价值的导向,只有这样,才能让艺术创作更加富有生命力。

【李颖艺术简历】

李颖,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副教授,舞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舞协副主席,西安市少儿歌舞学会总顾问,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陕西联盟顾问,中国舞蹈家协会“荷花少年”舞蹈比赛专家评委,陕西省教育厅“春芽杯”艺术展演比赛 专家评委,受聘延安大学、西京大学和宁夏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国培计划”舞蹈创作课程主讲。

·艺术成果简介

(1)小作品获奖类

1、合作编创《biangbiang面》获央视CCTV舞蹈大赛专业民间舞铜奖,陕西十四年以来在该领域的最好成绩。

2、合作编创《ta说》获得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现当代舞蹈大赛“十佳作品”奖,是陕西首次入选中国舞蹈“荷花奖”现代舞作品。

3、编创作品《泉》《秦声戏舞》《遇见李清照》《老城根下》等分别获得教育部颁发全国大学生舞蹈比赛一等1项、二等3项、三等2项;同时获得陕西省教育厅颁发全省大学生舞蹈比赛一等6项。

4、作品《绿色回想》《biangbiang面》《二月飞絮舞长安》《阳光下的我们》分别获得教育部颁发全国中小学生舞蹈比赛一等2项、二等1项;同时获得陕西省教育厅颁发全省中小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3项。

(2)原创舞剧作品类

1、2016年创作戏剧作品《悲怆·破碎的月亮》获得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颁发全省大学生戏剧节7项大奖,本人获得编剧奖。

2、2015年执导现实主义题材舞剧《波臣》于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对外公演。

3、2014年执导地域题材组舞《亹舞长安》《陕西风情之“怪秦”》于西安音乐学院“黑匣子”实验剧场对外公演。

4、2009年执导古典题材舞剧《阴阳扇》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厅对外公演。

(3)学术成果及奖励

1、主持陕西省教育厅敦煌伎乐天形象研究等科研课题。

2、主持陕西省高等院校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舞蹈编导专业综合改革、教学团队、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

3、主持省级精品课程《舞蹈编导群舞课程》,并担任主讲人。

4、主持院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

5、在cssci 《交响》、核心期刊《舞蹈》,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国家教育部颁发大学生艺术展演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

(4)荣誉奖

1、中共陕西省委教工委、省教育厅颁发“2011年度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2、陕西省教育工会颁发,陕西高校“巾帼建功标兵”。

3、中共陕西省委教工委颁发,陕西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4、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2013年至2014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中国校园舞蹈网记者 舞界 陕西西安报道)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中舞联盟订阅号(bjzwlm)

看中舞联盟更多精彩内容

上一篇:历史性的跨越——中美中小学舞蹈教育的“思”与“辨”
下一篇:俯下身段 脚踏实地 扎根人民——青年导演吴庆东:创作群众满意的作品